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统为古城筑起一道坚实“数字堤坝”

“通过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统,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辖区内所有河道的实时水位。”7月29日中午11点,在绍兴市越城区水利局的电子大屏幕前,看着南门监测点的水位回落至4.3米警戒线以下,局长章国荣总算松了一口气。

南门监测点位于绍兴古城的南边,紧挨着外围的环城河,作为该区国家基本水文测站,这里是为古城警示洪涝灾害的“前哨站”。在此之前,受到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环城河水位迅速上涨,于7月25日零时突破4.3米,7月26日晚7点半,水位更是一度到达4.98米的峰值,并持续了4个小时。

高水位“围城”长达整整107个小时。面对严峻的防洪防汛形势,绍兴古城做到了坚守“阵地”不失,9.09平方公里古城范围内无内涝灾害发生,路面无大面积积水,居民的正常生活没有受到影响。

风雨中“岿然不动”的背后,是越城区通过数字化改造为古城装上“智慧大脑”,实现精准研判汛情、在线联防共治的成果。从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到应急抢险,该区的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统纵穿防汛工作全过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古城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数字堤坝”。

笔者看到,该系统就像一张为防汛“量身定制”的动态“地图”,只需在后台轻松点击,就能通过大屏幕,便捷查看辖区内的所有河道实时水位、区域降雨量、山塘水库蓄水率等信息。此外,该系统还可自动生成各类图表,通过颜色、数值、曲线等的变化,为工作人员研判汛情提供直观的参考。“你看,这一处山塘的数字标识由蓝色变成了橙色,说明水位变高出现异常,我们已经通知专职网格员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并远程指导进行排水处理。”章国荣指着屏幕说,在大数据的辅助下,工作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定位重点隐患区域,也能够提前制定预案,防患于未然。

“从7月21日开始,我们就根据实时雨情和研判结果,启动了平原河网预排预泄工作,最低处水位排至3.2米,为即将到来的强降雨腾出空间。”越城区水利局副局长杨朝军说,“烟花”登陆前后,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越城区通过该系统进行统一指挥,紧急关闭了4个古城入水口,并在线和下游的曹娥江大闸实现联防联排,适时同步开放部分水闸口排水,尽可能控制水位。

绍兴古城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如一条条毛细血管,而在大数据的监测下,任何一条“血管”发生阻塞,工作人员都能第一时间监测到,进行“云端”会诊,并及时调度专业力量就近“治病”。“比如在7月26日,我们监测到大帝山立交检测位南北水位出现较大落差,南侧有积水的风险。”杨朝军说,发现险情后,水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果然发现现场河道有围堰。之后紧急调度专业力量,及时清除障碍物打通河道,南北水位差迅速缩减,顺利排除了险情。(阮 帅)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改造 古城 数字堤坝 防洪防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