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11月4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11月气候趋势预测、今年冬季气候趋势预测及建议向媒体通报。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在综合现有气象资料预测下我国今年冬季偏冷的概率大,但未必是“冷冬”。虽然我国在拉尼娜年偏冷概率多,但不是每一个拉尼娜年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建议我国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应防范阶段性强降温和低温可能造成的灾害。
今年冬季我国或“偏冷”,部分地方需防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11月3日傍晚,中央气象台已就新一股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发出寒潮黄色预警。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赵会强在发布会上介绍,11月5-8日,寒潮天气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先后影响我国大部,平均气温将普遍下降8~10℃,部分降幅可达12~15℃,局地超过16℃,并伴有5~6级偏北风,阵风可达7~9级;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北部和西部及东北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华北南部及其以南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江南中南部、华南北部有大到暴雨;预计11月7-8日,我国东部海区有7~9级大风,渤海、黄海北部阵风风力可达10级以上。11月13日前后,我国长江及其以北大部地区、华北及东北地区可能受另一股冷空气影响。预计在今年11月内,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西藏、西南地区西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西藏南部等地气温偏高1~2℃;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其中新疆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西部、江南中部和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甘肃北部等地气温偏低1~2℃。同预计今年11月内,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和中部、江南大部、华南西北部、西南地区大部、西藏东部、青海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较常年同期降水偏多,其中江南中部和西部、西南地区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黄淮大部、新疆西部和南部等地偏少2~5成。预计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季节内冷暖波动大;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其中黑龙江东部、黄河流域中部及华北西部、新疆北部等地偏多2~5成。
偏冷的冬季,我国将遭遇“冷冬”?类似2008年的“雪灾”会重演?对于媒体记者的提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解读称,“偏冷”是气候平均而言气温偏低还是偏高,“冷冬”则有严格标准。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就定义为单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数超过区域总站数的50%,则定义为区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尽管目前预测今年冬季我国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但导致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较长时间的雨雪冰冻天气,还有非常好的水汽输送这一条件。从现有预测看,今年冬季我国南方的水汽条件不如2008年,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的可能性较小,但在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需注意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电网和交通的影响,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集中用电需求等做好应对准备。
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偏冷概率大,但并非每个拉尼娜年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
此前,国家气候中心已预计10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且冬季会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贾小龙称,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会明显减弱,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的异常气旋式环流,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会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降水偏多。贾小龙进一步解读表示,影响我国气候的不仅仅是拉尼娜,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拉尼娜年的确存在偏冷的概率比较多,但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因为存在着其他对气候影响的因素。国家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海洋、积雪变化等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