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朱奕凡
图/通讯员供图
11月12日,2021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线上会议举办。大会在宁波设立主会场,在北京、广州和其他联盟城市设立分会场。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广东、浙江、上海等9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文物行政部门领导及广州、宁波、南京等28个海丝保护和申遗城市联盟成员代表齐聚线上,对话交流。
青岛、惠州成功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
“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员增至28个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持续时间2000多年、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8年4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广州市、宁波市、南京市共同发起,24个中国城市共同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成立了“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旨在通过“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动形成关于“海丝”跨国文化线路的国内和国际共识,发挥“海丝”遗产在促进和支持“一带一路”世界性愿景中的积极作用。2019年5月,澳门、长沙也加入到其中,联盟成员扩大到26个。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岛、惠州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至此,“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员总数增至28个,不仅壮大了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实力,也进一步坚定了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心。据统计,目前广东共有广州、潮州、汕头、江门、阳江、湛江、惠州共7个城市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
惠州筹建广东最大的陶瓷标本库房
据介绍,惠州的“海丝”文化底蕴深厚,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早在汉代就已参与了海上贸易与交流,历代不绝、传承至今。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参与,全方位地影响了惠州的社会生活,催生了以东平窑、白马窑为代表的惠州外销瓷器窑场,留下了卫所、烽火台和炮台等丰富的海防文化遗产,滋养了收复东沙岛为代表的海权意识,使惠州形成了以惠东渔歌、谭公庙醮会、大王爷节为代表的独特海洋民俗文化。
近年来,惠州市文化文物部门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持续推进以惠东白马窑址为中心的“海丝”史迹的保护利用。自2015年开始,惠州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窑址日常保护管理,正在推进《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白马窑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2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多次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调查、勘探工作,显示惠东白马窑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场,是广东明代最重要的仿龙泉青瓷窑场,在我国明代海外陶瓷贸易体系中地位重要。
2020年,为研究白马窑的窑炉结构、生产方式等内容,又邀请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属白马窑址群的三官坑窑址实施了主动性发掘,出土各类遗物千余件,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次发掘工作。依托考古发现,惠州市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筹建惠州基地考古标本库房,已纳入“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该库房建成后将是广东全省最大的陶瓷标本库房,并将建设惠州区域性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研究中心。与此同时,当地正在谋划建设白马窑址国家考古公园。
平海古城城门
惠州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以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为契机,继续挖掘该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潜能,扎实开展白马窑址等“海丝”史迹的保护和研究,积极参与“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的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贡献惠州力量。
【相关链接】白马窑——广东经考古调查、发掘所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址群
惠东白马窑因史籍记载几近阙如而长期不被人们所熟识,然而其作为明代广东省的重要窑场,对于明代广东陶瓷考古的研究至关重要。
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丰富
广东省内的文物考古机构对白马窑明代窑业遗存的关注和研究历经了长期的发展历程,随着相关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白马窑址群局部航拍图
1955年6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文管会”)曾广亿先生在当时属惠阳地区的白马山西面的三个支脉附近均发现了生产青釉划花瓷片的古代窑址;1960年7月,省文管会专家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赖中如前往上述地点进行复查和采集标本,并撰写了《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一文;1960年7月,省文管会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组成的联合文物工作队,选择其中3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士遗物4500余件,8月,省文管会与广东省博物馆在三官肚窑址(即今三官坑)发掘窑炉1座,出土遗物300多件,并编制了《广东惠阳新庵三村古瓷窑发掘简报》。
2011年,当地村民在匣斗墩窑址附近修葺猪舍时发现窑炉遗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残窑1座,并出土了大量遗物;2019年7-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马窑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主要覆盖白马河、西枝江干流,新发现和并复查相关窑址共计20处。202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马窑三官坑窑址实施了发掘工作,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龙窑2座。
已出土刻划纪年的遗物
“白马窑是我国明代重要的外销窑场,亦是广东目前经考古调查、发掘所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址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刘长表示,长期以来,白马窑的历史价值被严重低估。2020年三官坑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初步了解了窑址布局、性质和文化内涵,为相关研究、保护、利用、传承和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目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对三官坑窑址实施第二次发掘工作,着重针对窑业作坊及三号窑炉实施清理,目前已出土了刻划纪年的遗物,将有望明确白马窑的准确年代。
白马窑址群出土瓷碗
刘长介绍,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白马窑产品既能见于现处于大湾区的惠州、广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亦可见于东南亚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的兴盛繁荣之景象,当时参与贸易的货物之中应就有惠东白马窑的产品。因此,对白马窑明代窑业遗存开展持续的考古工作尤为必要,通过对其深入剖析和研究,将有效填补广东仿龙泉青瓷发现和研究的空白,得以全面了解其扑朔迷离的生产状况、产品特征,同时也将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证据。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