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淌数千年,绵延几千里,沟通南北,穿越古今,承载着无数繁华的盛景和动人的故事。
它叫大运河。
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开始,经过历代拓展、疏浚,全长2700公里的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
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通过精心挑选的文物展品和匠心独运的展陈设计,生动讲述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运河上流淌不息的故事。
贯通南北的宏伟工程
走进展厅,巨幅屏幕上呈现着大运河通州段的古今风貌。舟楫往来穿行,河岸商铺林立,古代运河的繁荣景象跃然眼前。沿着蜿蜒的展线向前,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缓缓流过。
“大运河文化展由国家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后,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又一重要文化展览。”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主任、大运河文化展策展人赵永说。
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千艘并进万夫牵”“神工当惊世界殊”“因河而兴文化盛”五部分,展出170件/套展品,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和互动项目,系统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厅设计围绕‘河’的主题,采用了大量曲线造型,并用玻璃板和灯光营造出波光粼粼的效果,让观众有沿着河岸行走的感觉。”大运河文化展平面设计师上官天梦介绍。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一把镶嵌绿松石的吴王夫差剑诉说着大运河最初的故事。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与晋争霸,一举灭掉邗国,在邗国原地筑城以备军需,并在城下凿沟以通长江与淮河。吴国邗沟就是京杭大运河淮扬河段的前身,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隋代在中国运河建设史上具有重要作用。隋炀帝时期,开凿了贯通南北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隋代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来唐王朝盛世的出现打下了良好基础。展厅里展示的江苏扬州隋炀帝墓出土的鎏金铜铺首和玉璋,令人怀想隋代开凿运河的浩大工程。
元代在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相继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实现了江南漕船可直达大都(今北京)城内积水潭。明清两朝维系了大运河这一基本格局。
“这幅明代《运河全图》是国博馆藏的重要展品,描绘了运河及黄河的河道大势、水利工程和沿途城池。”赵永介绍道。该图色泽艳丽,黄河以黄色涂绘,其他河湖以碧绿上色,用各种符号表示山川、城池、乡镇、寺观、桥梁等。
奔流不息的经济动脉
大运河开通后,承担了粮食、货物运输的重要职能。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8个省份每年要向北京提供300-400万石漕粮,供皇室亲贵、官员、百姓、兵丁等食用。修建北京城所需的建筑材料和人力资源也通过大运河汇聚北京,故有“漂来的北京城”之说。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相隔八百里,漕运六百年,紫禁城上有临清。”展厅里几块来自山东临清的贡砖,见证了通过运河向北京运输建筑材料的历史。“苏州烧制的金砖、湖南等地砍伐的大型木材,也是由大运河运到京城。”赵永说。
漕粮运输关系国家命脉,为保证漕运顺利完成,历代政府设立了相关管理机构,形成了从漕粮征收、运输到交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展厅中央陈列了一艘清代漕船模型,两侧展柜里展示了负责漕运官员的奏稿、奏折等,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对于漕船航行进程的密切关注。
“漕粮交仓有严格的日期规定,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漕船无法前行,督运官常常会去求神拜庙。”赵永说。《漕河祷冰图》描绘了清嘉庆年间,户部给事中陶澍视察漕运时,见北风劲吹、湖水结冰,“深恐贻误漕行”,斋祷于露筋祠的故事。《高明治水图》则表现了清顺治年间官员领导士民疏浚淮扬运河的宏伟场面。画中劳役者约千余人,正在车水断流、挖土筑堤,人物、建筑、工具等无不惟妙惟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潞河督运图》是乾隆年间漕运盛景的生动写照。早期认为此图记录了通州潞河的漕运情况,近有学者研究认为,图中描绘的应是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整幅画面以督运官舫为线索,以盐坨春季开坨为核心,向左右两侧展开。图中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鳞次栉比,共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820余人。人物形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
一把画着特殊符号的扇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清代通州的军粮经纪密符扇。”赵永介绍,清代各地漕粮运抵通州后,官府委派雇佣的经纪人验收,为了防治勒索舞弊等情况发生,制定出密符制度。每名军粮经纪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用上好的“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画在明显位置。监察官员随时抽查漕粮质量,如有不合格的,可根据符形追溯到负责验收的经纪人。
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中国大运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全长2700公里。大运河水利工程解决了在严峻自然条件下修建长距离运河面临的地形高差、水源控制、水深控制、会淮穿黄、防洪减灾、系统管理等难题,体现了中国古人卓越的智慧。
“这件《河防一览图》是国家一级文物,表现了黄河和运河两条河道的治理。”赵永说。此图由明代水利学家潘季驯组织编绘,将黄河和运河并行绘制,沿岸两侧主要山川城镇均有标注,险要地段一一注记发生水患的地点、年月日和构筑堤、坝、闸、堰及缕堤、遥堤、滚水坝等治理措施,为后人治理河患提供了详实资料。
大运河为流经之地带来了商机和活力,催生了一批沿线城镇。天津、济宁、淮安等就是伴随着运河发展起来的。除了商贸往来,四方八地的文化、民俗也沿着运河传播,在商贾云集之地汇聚、交融,迸发出灿烂光彩。
展览最后一部分呈现了运河沿岸几个代表性城市的文化记忆,杨柳青年画、惠山泥塑、桃花坞版画等琳琅满目。《天津天后宫行会图》是关于天津皇会的风俗画卷,真实记录了清末天津妈祖信俗的风采。随着漕运的繁盛,妈祖信仰自元代传入天津地区,在当地得到长足发展,妈祖由最初的海神转变为天津城市的全能保护神。在与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演化出以天津天后宫皇会为核心的妈祖信俗,集合了天津建城以来多种民间文艺形式,深具地方文化韵味。
千百年来,大运河奔流不息,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如今,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功能已经不再,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展览中有‘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大运河文化’系列动漫短片和大运河申遗宣传片等,让观众多角度体验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赵永说。
邹雅婷 胡 尧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