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正文

不忘保家园,沙场显英资!——记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传奇

45年,她们用青春染绿荒漠,洒汗水浇灌成林,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7月22日上午10时,西安工业大学“绿野寻踪”赴榆林防风治沙实践队来到了位于毛乌苏沙漠南缘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看着一路上一排排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杨树和樟子松。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茫茫沙海,黄沙飞扬。

实践队员在补浪河治沙博物馆合影 实践队员参观治沙博物馆

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青年积极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开赴风沙肆虐的补浪河大水湾黑风口,组成“长城姑娘治沙连”,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开始与风沙搏斗,治沙造林…….这就是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治沙连,修渠、打井、平推沙丘。第一代治沙队员用3辆架子车、40把铁锹,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40年来,出入连队近300名姑娘在艰难与困苦中抗争,在迷茫与希冀中创新,在寒风与烈日中拼搏,书写了大漠变绿洲的时代传奇,谱写了一曲激情奉献、青春无悔的华丽篇章。

实践队员建立基地合影 实践队员参观治沙博物馆

实践队员和讲解员合影 治沙女英雄照片

四十年后的今天,在当地教官带领下,实践队队员参观学习了“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认真听取了女子民兵治沙连的英雄事迹。住柳笆庵子、吃苦苦菜、人拉肩扛。在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下,治沙连的姑娘们没有轻言放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治沙的接力棒就这样在一代代队员中传承。治沙精神薪火相传,在沙漠之中绽放生命之美,书写着人进沙退的大漠传奇。馆内一幅幅植树会战的老照片和各种陈列实物,让大家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女子民兵连与沙漠抗争、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创业的坚定信念。实践队队员还观看了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故事原型的影片《大漠巾帼情》,讲述了治沙连四十多年来坚持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

队员们还参观了女子民兵治沙连的老营房,一代营房主要以白泥、沙柳芭,沙柳拍子为建筑材料,火炕为取火元素。二代营房泥坯、手工青砖、木材为建筑材料,设有灶房、会议室(夜校)、宿舍、拖拉机手室,补浪河公社出资,连队姑娘自己搭建,当时 夜校主要用于民兵扫盲、识字学习。三四代营房为砖混结构窑洞,共8孔。在这里陈列着女子民兵治沙连许多治沙种树的工具以及生活工具等

一代营房 实践队员参观三代营房

实践队员参观二代营房 一代营房

在老营房的旁边是种植基地,据教官讲述,女子民兵治沙连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大潮;连队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大胆探索创新“以劳养武” “以连养连”的新机制。积极推行“种、养、加”一体模式,大规模实施土壤改良、高产创建活动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建起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农业发展的路子。探索科技治沙模式,也带动连队产业发展。治沙连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大漠无言,林海有声。今天的补浪河已被郁郁葱葱的林海染绿,成为榆林的一张绿色名片,更是集红色旅游、爱国教育、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基地。植被多了,生态效益有了。现如今以治沙模式,带动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沙里淘金”为沙区群众找到一条生态致富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