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察 > 正文

同车不同温,源自公众对提升城市治理精度的需求

前天起,广州地铁21号线试行强冷、弱冷车厢,头尾两节车厢为弱冷、其余车厢强冷,温度相差1-2℃左右。目前广州地铁一共三条线(18、21、22号线)实施强弱冷车厢,均为客流量较低的线路。至于中心城区的大客流线路,更多乘客反映空调不够冷。记者实测,5号线车厢温度比21号线弱冷车厢还要高。地铁方面表示其他线路是否推广要看试点情况。(8月2日《广州日报》)

今年广州的高温天气“超长待机”,预计将成为1951年以来最长的高温过程。“强弱冷车厢”在此酷暑时刻开始运营,让人感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实际上,广州地铁的做法参考了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去年就有媒体报道,上海、安徽合肥、四川成都、山东青岛、陕西西安等地均有地铁线路增设弱冷车厢,来打造“同车不同温”的出行环境。今年夏天,北京地铁所辖线路(除首都机场线外)全面启动“强弱冷车厢”模式。乘客可根据站台、屏蔽门相关标志标识的指引,按需乘车。各地纷纷试水“强弱冷车厢”模式,可见差异化的温控服务颇得人心。

“同车不同温”的应运而生,源自公众对提升城市治理精度的需求。而城市治理的精度又与城市温度息息相关。当公共服务越多样化、个性化,城市治理就越科学精细,老百姓的“体感”温度也就越舒适。这便是“强弱冷车厢”模式所包含的城市治理逻辑。当然,好举措要发挥好效果,还需要多方协力、优化提升。从地铁运行环境来看,影响乘客体感温度的因素比较多。譬如,车厢内的人流、光照和通风情况,列车外部的运行环境和列车内部空调系统的差异,都会影响到乘车体验。而且,不同乘客存在个体差异,对环境温度和空调通风量的感受也不同。想让公众对新模式普遍感到满意,还需要在差异化、精细化服务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

对此,北京地铁“颇有心得”,值得借鉴。一方面,要做好深入调研的文章——对不同线路、车型的设置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关系,以及站台温度、满载率对车厢温度的影响,有必要展开研究分析,并据此优化车厢“强冷弱冷”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要做好建立长效机制的文章——建立车厢温度动态调整机制,综合每天天气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更加精准地为乘客提供温控服务。现在,其他的线路还没有实行新模式。不妨抓紧时间,组织调研,校准差异化服务的精度,为推广“强弱冷车厢”模式做好准备。(杨博)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治理 强弱冷车厢 广州地铁 北京地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