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冬奥气氛愈来愈浓 冰雪正从“冷”资源变身热经济

从2008到2022,从夏奥到冬奥,北京,这座奥运史上的首个“双奥之城”,正用活力与激情,演绎中国的荣耀和自信。而他们,既是“双奥之城”的见证者,也是“双奥之城”的塑造者:可能是一家花店的诞生,可能是一次垃圾分类的灵感,可能是一次滑雪里的“意外收入”……在一系列小人物的小故事里,“双奥之城”的蝶变徐徐展现。他们不仅代表了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贡献,也反映了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动实践。

“今年冬天就不去三亚了,打算和朋友一起去滑雪,争取能学会单板。”当冰雪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家住朝阳区的市民李先生准备一改自己往年的计划,赶个新潮。

而在即将拥抱冰雪盛会的北京,冬奥气氛也已经越来越浓。不管是30元畅玩一个半小时的国贸滑冰场,还是滑雪板已经被租空的南山滑雪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将冰雪运动带到了大众的身边。

自2015年与张家口携手申奥成功后,在近七年时间里,冬奥筹办与北京发展同频共振、同生共舞,为包括冰雪旅游、冰雪经济在内的“冰雪+”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把所有门全都敞开,一起向未来”不仅是北京冬奥会的期许,也是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期待。

“来玩的新手越来越多了”

“来玩的新手越来越多了。”作为一名滑雪教练,宋玄对群众的冰雪运动参与热情有最直接的感受,“如果说之前都是有多年经验的雪友来,现在就是越来越多的‘小白’来打卡。有的在下缆车的地方就开始摔跤,感觉又惨又有趣”。

对不少刚接触滑雪的新手来说,请教练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宋玄也因此忙碌了起来。事实上,宋玄在此前并不是专职教练,只是之前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拿到了教练资格证书,在北京工作后,偶尔会在周末兼职教滑雪赚外快。

“一般一对一的一小时教学在200元左右,以前只有在周末人会比较多,有1-2个来预约的,现在几乎天天都有,副业收入超过主业了。”虽然宋玄把转做全职教练的原因归结于此,但更多还是出于对滑雪的热爱。

涌入的客流带给宋玄的,除了收入增加,还有滑雪的魅力被更多人认可的开心。“我第一次上雪已经是十年前了,当时怎么也没想到滑雪场会跟热门景点一样这么多人。不仅教练抢手,雪场的板甚至会经常被租空。”

在宋玄看来,另外一个转变就是滑雪的受众越来越低龄化。“以前都是大人来滑,现在小孩和‘雪二代’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双减’后,周末家长带孩子来的更多了。”

不过,由于大多数滑雪场离市区路程较远,不少人还会选择前往近处的冰场体验。在北京CBD的国贸商城,滑冰堪称是“人均最低的消费”。

“逛街偶然看到的,滑一个半小时居然只要30块钱,还包括租鞋,觉得很划算就去体验了一下,没想到感觉还不错。”第一次上冰,即便摔了一跤,市民小刘仍然意犹未尽,“下次有机会还想来”。

“短短几年时间,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从一开始的‘小众’和‘冷门’,逐渐成为大众心中的‘时尚之选’。”北京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葛军曾这样说道。

人们的热情是自发的,但也离不开政策的引导。2016年,北京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和群众冰雪、竞技冰雪、青少年冰雪、冰雪产业、冰雪赛事、冰雪设施和冰雪运动人才7项配套规划,形成了“1+7”政策体系。

2020年,北京又在“1+7”政策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制定了《北京市落实〈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全面推进各项任务,持续提升全市冰雪运动发展水平。

这一切也推动着北京冰雪场地设施的不断扩张。眼下,北京的冰雪场地由冬奥申办前的42座冰场、44块冰面、22所雪场,发展为82座冰场、97块冰面、32所雪场。

“工作要制冰,转型要破冰”

筹备冬奥给北京带来的机遇也不仅在冰雪场上。在京西,百年首钢完成了从火到冰、从厂到园的华丽转身。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国家体育总局冬训中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个冰上训练场馆、冬奥场馆滑雪大跳台等项目相继落户首钢园区。

新产业呼唤新技能,也改变了很多首钢工人的人生轨迹。随着国家冬季运动队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投用,从事钢铁生产20多年的刘博强,从轧钢工、炼钢维检工,转变为保障国家队训练的一名制冰工匠。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冬奥 冰雪 冷资源 热经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