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清零”总攻进行时丨北京“国家队方阵”携带“重型装备”驰援长春 他们说:“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精干的医技人员,自带核酸检测仪器等“重型装备”和物资,2小时集结完毕,三家医院72人飞抵长春。

他们,就是核酸检测队伍中的北京“国家队方阵”。

“白+黑”日夜坚守,密闭与外界隔离;全力以赴、不间断作业,防护衣将身体包裹得密不透风……在这个特殊战场上,由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带队,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三家医院组成的 “侦察尖兵”与时间赛跑,为疫情防控筑牢一道严密的“防护网”。

在长春市五环体育场外的方舱实验室,这是一个精准检测病毒的特殊战场,从待检标本送到实验室直至检测完成出结果,只需约4小时。

从抵达长春到目前,这支“侦察尖兵”队伍一直奋战在一线,从未停歇。

谈及感受,中日友好医院队员、检验科副主任马亮告诉记者,虽然辛苦,但是他感受到了与吉林人民共同战疫的力量与温暖。

力量与温暖从何而来?马亮说,3月28日临时接到通知,三家医院立即行动,快速组成了一支驰援吉林的检测队伍,大家的积极踊跃充满力量。抵达长春后,在当地各级部门领导的关爱和配合下很快投入了工作,照顾得也特别细致,十分温暖。

每天从7点开始,直至次日凌晨3点最后一批标本完成检测,30人分成了4个组在岗轮值,每天都在8个小时以上,全力以赴、不间断作业,同时,他们还会夜间待命、以便随时加班。

“检测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比如他们在做的开盖动作,力度就很有讲究。如果动作幅度太大,很可能会形成气溶胶,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 中日友好医院队员、院感负责人邬巧玲介绍,由于标本量大,工作人员一旦进入核酸提取室,没有几个小时根本别想出来。

最多一天检测1万人次检测量。但队员们毫无怨言。

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赵芮崧是驰援队伍中的一员,在吉林发生疫情后,他便一直关注疫情的发展变化。

“我是吉林德惠人,所以吉林发生疫情后我特别关注,知道要派人来吉林驰援,我第一时间报了名,科室钟定荣主任大力支持,我才能回到家乡支援。” 赵芮崧说。

在家乡战疫,赵芮崧斗志满满。工作中,虽然来自三家医院,但是大家配合的默契程度非常高,工作起来干劲十足。

在工作中,他也经常被家乡人们暖到。他说,无论时在实验室前期筹备阶段还是每天工作后回到驻地,很多人见到驰援队伍后都会感恩的说上一句:“谢谢你们来帮吉林,你们辛苦了。”

听在耳中,暖在心里。

赵芮崧说:“希望家乡人不要怕,在他乡的游子们第一时间想着家乡,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支援家乡,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没有过不去的寒冬,长春清零指日可待。”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

据介绍,北京驰援吉林的医疗队中,中日友好医院共来了30名队员,其中有15名党员。

出发前,这支队伍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支部的引领下,队员们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们的带头作用和主动承担,让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技术负责人王春雷看在眼里。

4月4日,他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工作中真的是被党员们深深地影响着,大家团结一心,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优化工作流程,主动协调解决问题,他们冲在前,干在前,所以我决定向党组织提交我的入党申请。”他说。

提交申请后,王春雷的干劲也更足了。穿戴好防护装备的他,操作20多分钟后,护目镜里便有了薄薄雾气,但他依旧全神贯注,继续工作……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核酸检测团队的每个人都从未抱怨和退缩。他们深知,每一份样本都事关群众健康,为了尽早确定诊断结果,必须全力以赴。

采访最后,王春雷告诉记者,在飞机抵达长春龙嘉机场时,广播中传来了王昌龄的一首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也道出了他和队员们的心声,希望早日打败疫情。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越明

关键词: 核酸检测 医技人员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