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120,一刻都停不下来-全球观焦点

“您好!长春急救中心,请问事发地点?”


(资料图片)

“您不要着急,在急救人员没到现场前,您按照我说的方法先对患者进行急救……”

大厅内,敲击键盘声和嗡嗡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紧张和急迫的氛围弥漫在大厅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长春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的现状,这里24小时灯火通明。调度指挥科科长闫丽影和她带领的调度员们正在紧张忙碌着。

“从声音甜美到失声的‘哑巴’”

“现在拨打‘120’基本在10秒内就能接通,让急危重症患者在3分钟内得到急救资源。”长春急救中心调度指挥科科长闫丽影介绍,与两周前相比,这两天“120”呼入量明显下降,但整体仍处于高位(状态)运行状态,是疫情优化前的2倍还多。

面前三个电脑屏幕包围着每一个调度员,右边一台展示派单信息,中间一台供调度员录入呼救信息,左边一台展示可缩放的长春地图,能看到长春市在岗救护车的实时位置和执行急救任务状态。

“请您说一下患者的具体情况……”活泼开朗的90后调度员张静一边接电话,一边麻利地操作电脑,训练有素,忙而不乱。

就在前不久,刚刚“中招”的她,由于120专线呼入量骤增,体温稍降便投入到了值班工作中。几百个电话接下来,除了吃药时用水顺下去后,她就再也没时间喝一口水。最忙的时候十几个电话等着接通,让她压力倍增。

调度员张静的工作状态是调度指挥中心工作的缩影。闫丽影科长告诉记者,为了应对百姓的呼救需求,无论是调度员还是一线的医护司急救员,发烧38℃不下“火线”,一般“中招”后三天后必须返岗。

“话务量从月初的每日3000个到12月20日最高峰时11950个,骤然增多的电话量让调度员们加班加点,他们不断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交流,有一天四个调度员从上班时甜美的声音变成了失声‘哑巴’,看他们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疼和泪目。”她说。

“39℃的司机拉着39℃医护去救治39℃的患者”

“好的,那我们现在就马上调头赶过去。”刚刚完成上一个救治任务的长春急救中心东荣急救站站长牟丽在返回站里的途中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这已经是她白班目前的第7个任务了。

调头!一路疾驰,救护车抵达患者家楼下。一路小跑,急救组爬楼梯到了5楼,已经气喘吁吁。

“调整呼吸,别紧张。”在救护车上,牟丽一边为患者进行抢救,一边呼喊着让患者调整呼吸。急救车到达医院后,牟丽第一时间与接诊护士对接,并一同将患者送往重症监护室。

从“中招”到“阳康”,牟丽和她的班组一天都没有休息。她告诉记者:“网络上流传一个‘39℃的司机拉着39℃医护去救治39℃的患者’的段子,这个段子其实就是我们长春急救人的真实写照。”

随着用车量的骤增,东荣急救站最忙碌的时候24小时出了26趟车,大家超负荷运行,已经达到了极致。

15时45分,牟丽完成了白班的最后一趟任务,返回站里时,已经比她正常下班晚了近1个小时,下一个班组接过“接力棒”后又投入到了新的急救任务中。

“双向奔赴的温暖”

刚刚下夜班的长春急救繁荣路急救站医生吴桐眼里布满血丝。从接班到下班,这一夜,床铺都没打开过,他和班组一共出了16趟车。

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贯穿了吴桐的整个夜班。其中,一位70多岁的老教师胸痛7天,凌晨突然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吴桐抵达现场检查后发现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用药后在转运过程中患者呼吸心跳停止了,在急救车上,他对患者进行除颤、心肺复苏、插管等多项急救措施, 终于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他,患者已恢复呼吸心跳,送到医院后,进入ICU继续治疗。

吴桐欣慰地说:“夜班里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都救活了,这一夜的累就没白挨。”

等待接班的长春急救中心第一分中心主任赵云霄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

“医生您好!我是19日凌晨您救治患者的儿子,幸得您及时得当处置,帮助我母亲脱离了生命危险,帮助我们维持了家庭完整,救命之恩,无以言谢,万分感恩……”

这条短信,让站在寒冬里的赵云霄感受到了付出努力后的温暖。

来不及回复短信,她就登上了急救车,在呼啸的鸣笛声中,又一次穿梭在求助者和医院之间。

他们,一直在路上,在前沿一线,时刻准备着,以实际行动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记者手记:

长春急救,是生命救治的第一棒,对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作量的急剧增加,让急救中心的每个人都超负荷工作,虽然身心疲惫,但他们从未言苦。24小时不停歇,奔波在分秒必争的生命线上,只为百姓的安康。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内涵,用使命和担当为生命领航,打造了一条高效快捷的绿色生命通道。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越明/文字

罗浩/摄影

明鑫睿/制作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急救中心 长春急救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