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焦点要闻:湛江按下大工业加速键 擦亮绿色生态名片推动高质量发展

昔日海岛建成工业基地 聂冬生 摄

湛江经济与生态比翼齐飞,推动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全良波 袁增伟

湛江首条高铁隧道主体工程完工、湛钢全力以赴冲刺三号高炉点火、调顺跨海大桥正式开通、再次跻身中国地市品牌百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湛江紧紧抓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取得了显著成绩。

当前,湛江正以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为引领实现动力变革,以加快大园区建设、推进大文旅开发、深化大数据应用为抓手,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世界500强企业抢滩登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雷州半岛的东海岛,成群结队的工人从钢铁石化园区涌出,奔向繁华的市区、城镇、集市。近年来,东海岛上的部分滩涂、红土变成现代产业园,成为湛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钢铁,是这座海岛开创湛江大工业“主战场”的原点。中冶宝钢践行“简单、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管理理念,投资建设面积约150亩配套产业园,坐拥占地面积25.4亩独立包装材料生产基地。经过7年的发展,中冶宝钢的规模从原来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近5000人,为湛江钢铁提供了全天候、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运营服务。

从2012年5月在东海岛正式动工开始,中冶宝钢拉开了湛江现代临港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随着玉湛高速、东海岛跨海大桥、东海岛铁路陆续开通,进岛公路网不断完善,工业“主战场”的“任督二脉”彻底打通,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人流、物流、资金流急速集聚,推动钢铁、石化等产业链条向西南方向发展,产业链条和经济腹地得以延伸。

如今的东海岛,中科炼化、湛江钢铁、巴斯夫三大投资均超100亿美元的“巨无霸”产业项目三足鼎立。全国各地的钢铁人才、精密器械来到这片热土,按下大工业建设的“加速键”。日前,随着由液化空气集团投资的项目开工,又一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湛江东海岛。这座中国第五大、广东第一大岛屿已云集近10家世界500强工业企业。

据统计,以钢铁项目落户为起点,东海岛近10年来先后引进60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960亿元。钢铁、石化等产业“航母”配套产业链不断延伸,推动湛江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的集聚基地。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支柱,湛江以“四篇文章”“五大产业发展计划”为抓手,以重大工业项目为龙头,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去年开始,湛江瞄准“全省最大工业园区”的目标,以雷州奋勇片区、东海岛片区和乌石片区为重点,依托交通主干道科学谋划布局,谋划建设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产业园区。

构建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交通网

今年3月24日,随着HU7043航班平稳起飞,湛江吴川机场正式试运行。作为广东四大地区性枢纽机场之一,湛江吴川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具备直航欧美的能力。这座万众期待的新机场,甩掉了那些曾贴在湛江身上的“偏”“远”“慢”等标签,带动这座城市再次起飞。

近年来,湛江以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加快构建以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湛江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撑。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湛江凭借深水良港的核心优势,加快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2021年,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霞山港区40万吨级散货码头建成投用,湛江港成为华南和西南首个具备接卸满载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全球最大的客滚轮渡码头徐闻港2020年9月建成开港,琼州海峡海上航程缩短1/3以上。在港口发展的强力带动下,湛江成为全省唯一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城市。

与此同时,湛江加快建设高效互联的铁路网。2019年,《湛江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得批复,湛江成为广东第三个全国铁路枢纽城市,目前正加快构建“五龙入湛”和“县县通高铁”的大交通格局。2020年7月,深湛高铁江湛段建成通车,标志着湛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广湛高铁建设进展顺利,建成通车后将与广州中心城区实现1.5小时互达。

湛江城市风貌 张锋锋 摄

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近年来,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面貌、产业格局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以加快实现“双碳”国家战略为导向,湛江正凝心聚力建设“红树林之城”,挖掘生态、经济、科研、人文“四大优势”,激活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新引擎,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东省湛江市拥有9960公顷红树林,占全国红树林面积33%,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自古以来,湛江人民对红树林饱含情感。

在湛江市坡头区乾塘镇陈氏大宗祠里,立着一块“禁伐葭丁碑”,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葭丁树”就是红树,碑文内容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严禁各种违规砍伐红树的行为。这是湛江人民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缩影。

湛江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牵引,加快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湛江范本”;以红树林开发利用为切口,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湛江机制”。

湛江切实把打造“红树林之城”、推进“蓝碳”开发交易作为塑造湛江绿色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需要,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让湛江成为广东生态建设的新亮点。

林广旋护林廿载 全良波 摄

成长

廉江高桥红树林管理站站长林广旋:

红树林精神与湛江一脉相承

在湛江蔚蓝海洋与红褐陆地邂逅的潮间带,伫立着一段段绿色的“海上长城”——红树林。湛江廉江高桥红树林管理站站长林广旋守护红树林已有20个年头。近年来,看着红树林不断得到保护、修复、发展,他喜上眉梢。在他眼里,红树林精神呼应湛江发展的每一个潮涨潮落,与湛江一脉相承,建设红树林之城彰显了湛江的绿色发展决心。

退塘还林再造绿洲

走进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红树林立定在海滩涂之中,挺起倔强的躯体改善生态环境。从高空上俯瞰,碧空如洗,点点白鹭低空盘旋,在这绿色锦毯上雀跃。一个个实时监控画面整齐划一,监控触角覆盖整个片区,无人机巡航在高空中来回穿梭,透过手机APP,各类监测指标跃然屏上。

10年来,红树林保护海岸、守护耕地的作用已家喻户晓。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湛江大力推进退塘还林。“去年,高桥保护区核心区内的非法养殖场全部完成清退。”林广旋告诉记者,在过去护林队伍日常巡护的基础上,现在新增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实时反馈巡护情况,打通信息流通梗阻,更好地提高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保功能。

站在保护区栈道上,既能看到连绵的绿色长廊,又能看到鹭鸟林中飞,绵延的红树林构成一幅秀丽画卷,让人顿生世外桃源之感。

随着红树林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美丽生态逐渐显现出来。林广旋表示,就鸟类而言,在2005年的红树林共观测到194种鸟类,而目前这个数据已经增加到311种。“特别是近年来,观察到的鸟类越来越多,可见红树林修复、保护卓有成效。”

去年,林广旋带领队员在雷州半岛上发现近20亩珍稀的小花老鼠簕纯林。他介绍,对我国大陆来说,这是小花老鼠簕最大的野生种群,对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来说非常珍贵。这个颠覆性的发现,也将擦亮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招牌。

林广旋的日常工作,除了资源监测、生态保护外,也要开展科普宣教。他告诉记者,高桥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红树林资源管护、科研发展和环保宣传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已建立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国家红树林种植攻关基地、中荷红树林合作项目实验基地等,每年接待5万多名访客。

红树林保护着沿海地带生态环境 通讯员供图

持续发展助力腾飞

去年,湛江吹响打造“红树林之城”号角,加强红树林生态整体保护、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启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打造广东生态建设的新名片。

在林广旋眼里,这不仅能为老百姓提供更美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依托独特而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发展更多可持续的生态项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林广旋认为,红树林精神代表着湛江人对生命的不屈不挠,对工作的持之以恒,对事物的认真负责。去年年底,湛江提出打造“红树林之城”。“我非常振奋,也非常支持。我们对红树林要做到保护、修复、发展,要恢复、增加红树林面积,不断提高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更要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他说道。

“红树林除了改善生态,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林广旋表示,红树林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优良的天然科教文旅场所。湛江可以力促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附加值,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湛江的海上牧场 通讯员供图

变迁

海上蓝色粮仓

水产向深海挺进 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湛江三面临海,自古以来就因海洋生物资源丰富闻名海内外。十多年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应用正在湛江水产产业广泛落地,打造全球产业高地。根据《关于推动湛江市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到2026年,湛江争取建成5000个大型深水网箱、5—10个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构建大型海上“蓝色粮仓”,打造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

十年磨剑挺向深海

从遂溪草潭镇草潭码头乘坐快艇,大约30分钟便可到达湛江汇富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几个渔民从大船上卸下几袋饲料装到小船上,开往不远处的深海网箱。饲料甫一倒入,平静的网箱里,鱼儿欢欣雀跃起来。

像这样的深海网箱,湛江一共有3300多个,数量占全省2/3。湛江水产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逐步发展为全省深海网箱养殖第一大市,拥有广东省首个深水网箱养殖优势产区产业园。

回首过去十年,湛江水产发展是一次向深蓝挺进的过程。2012年,湛江港湾开展渔业设施清障行动,特呈岛渔民淘汰了传统小型网箱,组建合作社进入产业园区发展深海网箱养殖。2014年,湛江出台《湛江市外海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特呈、东海岛、西连、乌石、草潭5个深海网箱养殖核心区,将雷州湾和北部湾连接成为深海养殖产业带。2020年,湛江成功申报省首个深水网箱产业带项目,获得国家1.5亿元资金扶持。在这一时期,80米至100米周长的深海网箱频频现身蓝海。

目前,湛江从网箱制造、网具生产,到深海养殖鱼类饲料生产与经销,到鱼类养殖、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深海养殖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年产值100亿元,带动近10万人就业。

未来,湛江将立足资源禀赋与特色,将深海网箱养殖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之一,引导网箱制造、水产苗种、深海养殖、产品深加工等关联产业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深海养殖产业集群。

金鲳喜获丰收 通讯员供图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首创的智能池塘养殖系统已投入使用,“靠天吃饭”变为可视可控。恒兴公司对水产养殖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为全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保驾护航和数字化管控,促使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湛江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03家,年加工能力100万吨,年产量60多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已形成了包括种苗、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跨饲料生产、生物药物、装备制造等多行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500多亿元,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这是湛江坚持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湛江以工业化理念重塑水产产业链、价值链,完善提升从“养殖”到“餐桌”全产业链;以生态化理念实现水产产业发展高品质、可持续,在资源保护、生态养殖、守住底线上下功夫,打造水产行业“绿色标杆”;以数字化理念驱动水产产业提效能、激活力,用好数字技术、数据资源、数字平台,抢占全球水产产业链制高点。

下一步,湛江将积极引导水产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智慧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水产产业数据全面采集,实现科学养殖、精准养殖;加快推进生产运行、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多环节融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努力在全球水产产业中争取更大话语权、定价权,形成水产产业的“湛江指数”。

数看发展

●2012年湛江地区生产总值为1900亿元,2021年达到3559.9亿元。

●2012年,湛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2.3亿元,2021年完成1376.08亿元,增速排名全省第三。

●2021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从无到有增至40个,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14家、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6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2021年,新增5G基站3627座,实现5G网络“镇镇通”、4G网络“村村通”,光纤用户、百兆光纤用户占比分别达97.28%、95.59%,成为全球首个全光VR商用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双千兆”建设示范城市。

●粤西唯一干线机场湛江吴川机场试运行。湛江港升级为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全球最大的客滚轮渡码头徐闻港建成开港。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网箱养殖 生物多样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