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娱 > 正文

战国时期“百科全书”清华简有的“猛料”:蚩尤是黄帝儿子

战国时期,人们就构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宇宙体系?那时,人们就已经对人体结构有了准确认知,甚至能按照现存文字复原出一幅神似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的人体图?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约2500枚珍贵的战国竹简,是为“清华简”。从2010年开始,清华简的整理成果以一年一辑的速度出版公布。

在今年清华简第十一辑即将发布之际,《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团队,了解到上述新成果就“藏”于其中。

古人的宇宙观超乎以往认知

第十一辑收入了一种长篇文献,题为《五纪》,包含现存的126支简(原应有130支),约存4450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说,如加上残损的部分,这篇文献估计近五千言,与《道德经》相当,是目前所见篇幅最大的出土战国竹书之一。

“这篇简文结构宏伟、内涵丰富。”黄德宽说,《五纪》以天下洪水泛滥、道德失势、治理混乱为背景,讲述“后帝”通过修历五纪(即日、月、星、辰、岁)整治秩序的故事,并以此建立了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系统,“很多内容前所未闻”。

“比如,中国古人在天文学方面的认识,已经大大超出我们以往的认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贾连翔说,过去,古人留下的古书和图示都是二维的,但《五纪》中出现的“六合”概念已经描述出一个三维空间。

贾连翔介绍说,《五纪》中有一组完整的宇宙空间概念,分别是“天”“地”“四荒”“四冘”“四柱”“四维”。其中天、地、四荒又称为“六合”。

“合”当取“合围”之义,“六合”可理解为一个六面体,代表宇宙的总体空间。“四冘”指天之四正方向;“四柱”是起承天作用的支柱,在宇宙中应位于四个角隅方位;“四维”在先秦时期应是天空方位的专属用语,用以表示天球。

《五纪》中的二十八宿与后世通行的二十八宿也有较大差异。比如,《五纪》用“大角”不用“亢”,用“建星”不用“斗”,用“伐”不用“觜巂”,用“狼”“弧”不用“井”“鬼”,在星宿顺序上也有差别。

“而与《五纪》同属于楚地的曾国,已经使用与后世基本相同的二十八宿,这反映出即使在战国时期的楚地,二十八宿的流传也是多样性的。这对研究二十八宿的形成和早期流传有重要意义,为先秦天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材料。”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石小力说。

战国时期的“百科全书”

《五纪》中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将“五纪”系统与人体相结合,展现了先民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文中写道,有三十位神祇除司掌五德外,每位还可司掌人体的一个部位。”贾连翔介绍说,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人体结构的准确认知”。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战国时期 清华简 蚩尤 黄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