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娱 > 正文

如果温柔有颜色,那一定是“莫兰迪色”

如果温柔有颜色,那一定是莫兰迪色。“莫兰迪色”并非一种独立存在的颜色,而是某种色彩关系的代称,它降低了颜色的饱和度,让色彩看起来不张扬不浓烈,显得恬静淡雅。由于其源自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乔治·莫兰迪的画作,故得名。

“在本质上,我的静物画构图都要传递一种宁静而私密的感觉,这是我一向最重视的情绪。”画如其人,与艺术主张相似,莫兰迪为人亦如斯,一生都隐居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个叫格里扎纳的小镇,用坛坛罐罐等静物演绎艺术的真谛。正在北京来福士中心展出的“莫兰迪版画真迹展”,带给人们一个声名如雷贯耳却又颇为神秘的画坛“扫地僧”。

生于19世纪末的莫兰迪,所处时代正是后印象派与现代艺术风起云涌之际。然而这位极具时代特色却又无比低调的画家,一生未经历大起大落。他曾师法形而上学画派创始人基里科、后印象主义画派画家塞尚、写实主义风景画家柯罗,还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绘画大师乔托、马萨乔的经典作品兴趣盎然。他钟情的这批画家在西方艺术史不同时期无不是画派开拓者,或是新艺术观念擎旗手,然而反观莫兰迪,在探索过欧洲的印象主义、神秘主义和立体主义等流派,经历了兴奋、茫然和思索以后,他选择以杯子、盘子、罐子等极其简单的生活用具为创作对象,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和谐氛围,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之旅。

除了静物画,莫兰迪画得最多的便是风景,而且通常是家乡附近的风景。若细观之,不难从空旷画面里感知到一种淡淡的寂寥感。这位超级宅男一生所到之处极其有限,家乡博洛尼亚的城镇与郊区便成为了他眼中世界的全部。有人作结:他一生关注的题材无非瓶罐碗钵、折枝花卉和家乡风景这“三道菜”。今天,“莫兰迪色”被广泛应用于家居、影视等众多视觉艺术领域,印证了莫兰迪艺术创作深受当下大众的喜爱。事实证明,即便只把这“三道菜”做熟做精,也能成为绘画大师。

在与静物、风景相伴的人生里,莫兰迪一直孤身一人。他的人和他的画一样,会让我们这些艺术爱好者联想到老农,想到僧侣,想到那些身处喧嚣闹市独守内心的智者。看着画中物品,仿佛被赋予一种笃定的力量,它让我们相信内心能够变得充盈,能够看到黎明那道光亮。这光亮指引的方向,不是其绘画题材,也不只是画面形式,而是他画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蒙蒙的“高级感”色彩。是以有西方评论家认为,莫兰迪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因为他的艺术观念与中国绘画颇为相近——不满足于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人雅各泰曾这样描述莫兰迪的色彩:“仿佛是冬日,木头与雪的颜色。”也许,远在意大利的莫兰迪与中国文人画家,曾隔空进行过心灵纯粹的对话。莫兰迪打磨出平淡如素雪的色彩,简单到极致的画面,于是有人将中国18世纪的文人画家金冬心(又名金农,扬州八怪之首)和莫兰迪作比较,认为两人绘画的色彩调性有很多遥相呼应的地方,永远浅淡的中间调子,永远半饥不饱的饱和度,恰若大道至简的独特灰。也有观点认为,在全球急速变革的20世纪,在巨变主旋律的大局里,莫兰迪与康定斯基、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截然相反,他是让时间仿佛静止的存在。笔者认为,此观点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莫兰迪的艺术调性,还有他的为人处世。这位“隐士”式的艺术家,一生除了一次远行膜拜塞尚画展外,便足不出户宅在家乡博洛尼亚,在喧嚣的现代艺术界深藏功与名。

对于表现静物,莫兰迪曾如是说,“毕竟,即使是静物也是建筑”,表露出他如同建筑大师般理智、缜密、严谨、追求完美的心态,进而也明了莫兰迪为何全然没有一丝开创流派、让后世景仰膜拜的欲望,开启着不事张扬、默默工作、悄然释放震撼力直入人心的无敌“扫地僧”模式。

(戴华刚)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莫兰迪色 艺术爱好者 色彩调性 后印象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