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正文

爱心献支教,勤恳为助学

“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反哺乡村,砥砺初心。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大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可欣自暑假起就针对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崔仙村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免费的授课及学业辅导活动。

在偏僻的西北山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失衡,让农村孩子们在教育竞争中亟需 “弱势补偿”。在2023年的暑假,“师范大学生免费给村里孩子上课”这一新闻传遍了崔仙村的大街小巷。

王可欣在支教开始前进行了多方的扎实准备。初期宣传支教活动时呼告于街头巷尾,挨家挨户的上门访谈,调研村庄学生学情,规划授课与学业辅导相结合的志愿蓝图。作为一个生于村庄,长于村庄的小姑娘,村子里的家长们充分信任她的善心与能力,很快,一支独属于崔仙村的学生队伍便拉起来了。

王可欣积极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课前的沟通,商量每一学段学生的上课时间,针对每个学生平时的薄弱科目及小、初、高三个方面的学生程度进行针对性备课。因为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支教开始后也得心应手,井井有条,收获了超预期的效果。

课前,制定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计划,课中,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听课状态,是否弄清弄懂。课后,答疑解惑,排疑解难,为每位同学生成独具个性的学情分析单。家长们都对这个返乡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给予高度肯定,称赞其认真负责的作风彻底带动了他们放假在家的孩子投身学习。

每天清晨便能听到琅琅书声,从王可欣家中的院子中传出来,让村民们听着心里就踏实;这个回村的大学生构建了一所无形的学校,成为备受村民们关注的中心与焦点。自家的两扇大红铁门充当起黑板,不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也接续起了乡村文明“教化乡邑”埋下的火种。

与此同时,王可欣也将重点放在个别辅导上,关注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她与他们一对一地进行交流和辅导,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自信心和学业成绩。她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一一解答并给予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潜力。

整个支教活动过程中,王可欣始终坚持以爱心和责任心为引领,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充满关怀和耐心。她明白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深知教育对于未来的意义,因此她希望能够给予这些山区孩子们一个鼓励和希望的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追求更好的未来。

“脱离学校教育的暑假,学生们如何过得更有意义?”不少农村孩子是留守儿童,大都被祖辈“隔代寄养”,面临着父母陪伴缺失的现实问题。爸爸妈妈“管不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不了”,让部分留守孩子假期沉迷网络游戏和短视频难以自拔。想让孩子们暑假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一些,又无处可去,这是不少农村家庭面临的尴尬与困难。王可欣为留守儿童们提供了一扇窗户,让他们的暑假多了一种可能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不仅增长了孩子们学有所得,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授课过程中,限于农村的条件,教学远不能如城市依赖课堂上的硬件设施打造有力度、有氛围的环境。正是如此,王可欣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及情感、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感受、理解学习的趣味。在课堂上,她多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由被动变主动,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成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一起游戏一起探索中愉快地进行学习;她还会把课堂移到孩子们亲切的田间地头上,以生动的事物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随着一天一天的授课,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了。课余时间,她仍积极学习各种教学教研资料,只为给学生们带来一堂又一堂高质量的课堂。王可欣总想着能让学生多了解一点,多懂一点,希望学生能多能干一点,多成才一点。小到同学的日常行为习惯,大到同学心理成长都要和学生心贴心地谈话。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看到哪位同学乱扔垃圾了,都会从做人的最基本道理讲起,陶冶孩子们的性情。

随着教学工作的陆续展开,王可欣对于教师这份职业也就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每天都会在课前精心备好课,深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好每节课的各个环节,如何引入,如何探究,又得到什么结论,最后要如何去运用等等,用汗水体悟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践行着陕西师范大学“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红烛精神。王可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当代大学生对时代的庄严承诺,这次的助学活动锻炼了奉献者自身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能力、认识能力。反哺农村,以独特的视角更全面的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了锻炼授课能力,同时也扩大了视野,王可欣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醒的定位,不仅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中欠缺,也感受着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启发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增强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过往主持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陕西省防返贫监测预警体系的探索与完善”中,王可欣调研过崔仙村的教育状况。村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初数等教育的也只有少数。所有的家长都殷切盼望着孩子们的未来不用再下苦力干活,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正因如此,王可欣更竭力在学生们心中撒播下爱的种子,激发着他们探索学习的决心,浇灌着求知的渴望。

王可欣在用自己的力量托举起这些乡村的孩子,让他们站上更高的台,看到更大的世界,她相信读书不能确保孩子们走上顶峰,却可以让他们免予跌落谷底。王可欣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号召起更多像她一样的大学生能够加入到乡村教育支持的行列,用自己的爱心和才能,为农村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希望和机会。同时,也期待政府、学校、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加大力度支持乡村教育,为农村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助力乡村振兴,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而充实的教育机会,迈向美好的未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更多农村学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呼唤更多资源向乡村倾斜。当受教育权利的洼地被填平,农村学生的“希望之灯”才会更加明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