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正文

世界新资讯:1300多岁的唐琴亮相!“大音希声”展(第二期)在粤博开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邓勃 通讯员 粤博宣


(相关资料图)

图/主办方提供

9月7日,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2022年度原创展览《大音希声——古琴艺术与文化展》(第二期)在粤博三楼展厅三开幕,将展至10月8日。此前5月17日-8月21日举办的第一期,展出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宋元明清古琴22张,以及粤博珍藏的书画、文玩等藏品。

观众欣赏“彩凤鸣岐”七弦琴(摄影:黄宙辉 邓勃)

展览第二期最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已在粤博展览现场亮相。此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为唐代斫琴名家雷威所制。“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文人墨客、王亲贵胄都以庋藏一张“雷公琴”为荣。“彩凤鸣岐”历经千年,流传有序,原为“定慎郡王旧藏”,后为民国古琴泰斗杨宗稷先生收藏,杨氏评其“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

展览(第二期)海报

南宋末年,皇室南迁,大量琴器和琴师文人星散在岭南,《古冈遗谱》在南粤大地传播,“正始之音,由是而南”。本次展览二期展出广东四大名琴之一“天响”,还有粤博馆藏明代“戛玉”琴、数量极少的宝装铜琴等,多张极具分量的岭南名琴汇聚一堂,带领观众领略深厚的岭南琴学文化魅力。

策展人介绍“彩凤鸣岐”七弦琴(摄影:黄宙辉 邓勃)

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第二期)不仅展出当代著名斫琴师王鹏、茅毅、陈一民斫制古琴,还增设“斫琴展示空间”,邀请斫琴师来展厅作常态化的斫琴展示。此外,展览期间还将举行古琴斫制系列课程,让观众能更近距离了解这项古老的技艺,体验富有生命力的古琴文化。

【展品欣赏】

一、“彩凤鸣岐”琴(唐代 浙江省博物馆藏)

琴式:落霞式

尺寸:通长124.8cm,肩宽18.8cm

“彩凤鸣岐”琴

“周之兴也,鸑鷟(彩凤别称)鸣于岐山。”——《国语》

琴面朱红色漆,背褐色漆下露出朱色漆。贝壳徽。长方形龙池凤沼。琴面冰裂断纹和小流水断隐约可见,琴背均冰裂断纹和小流水断纹。龙池上方刻有“彩凤鸣岐”琴名,两侧有杨宗稷行书鉴定题刻。腹内刻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清九疑山人杨宗稷重修。 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为著名。雷威所斫之琴,音质圆润,余音清晰,被称为“雷公琴”。“彩凤鸣岐”琴正是雷威杰作,历经千年,流传有序,原为“定慎郡王旧藏”,后为民国琴学大师杨宗稷收藏,杨氏评其“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

二、卢惟良款八宝纹铜琴(明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琴式:仲尼式

尺寸:通长118cm,肩宽17.5cm

卢惟良款八宝纹铜琴

琴额饰两个“卍”字纹、灵芝纹夹太极图。琴侧饰缠枝莲纹。描银十三徽,面板饰描金磬、笛、箫、金刚铃、笙、琵琶、法螺、鼓、钹、拍板,衬以描金银蝶纹。琴腹饰鎏金八宝纹,首部嵌两片圆形白玉,错银篆书铭文“壬寅吴兴卢惟良制”。吴兴为今浙江湖州,卢惟良为晚明湖州制铜名匠。

三、“天响”琴(明代 广州博物馆藏)

琴式:响泉式

尺寸:通长126.7cm,肩宽19cm

“天响”琴

琴为桐木面板,玉轸,水晶雁足。背面龙池上方篆书“天蠁”二字,下有“万年永宝”印章。有铭曰“式如玉,式如金,怡我情,声我心,是谓天蠁之琴。东樵铭。”下有“东樵”、“岭南潘氏海山仙馆宝藏”印文。

“天蠁”琴是广东四大名琴之一,相传为唐代名琴匠雷氏所制,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旧物。据叶应铨记载,该琴曾归属南明内府,南明亡后,再流落民间。清嘉道年间广州富商德畲重金购之于北京,潘氏败落后,该琴又为蔡次葵(逵)所得,民国年间再归于潘珏卿。1984年经音乐专家鉴定,认为是明代古琴。

四、“沧海龙吟”琴(明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琴式:连珠式

尺寸:通长129cm,肩宽25cm

“沧海龙吟”琴

杉木胎,髹黑漆,象牙足。琴背颈部刻草书“沧海龙吟”、“白沙子”,阴刻“石斋”方形印。嵌黄杨木圆形龙池、凤沼。龙池边框上阴刻填金篆书“风风雨雨,尔声何苦。风风雨雨,尔声安伍。吁嗟,尔身安伍。尔九十九婿秋老铭,禺山冯康侯篆”。文后刻“冯”、“康侯”方形印。冯康侯(1901-1983),番禺人,曾任民国政府印铸局技师,工篆刻及书画,尤精篆书。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沧海龙吟 风风雨雨 凤毛麟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