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打好种业“翻身仗” 天津重振小站稻高端大米品牌

秧好一半禾,苗壮七分收。当前,天津小站稻已完成插秧,稻田里的秧苗一片新绿。

小站稻作为天津农业的“名片”,南运河水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沉淀,成为种植小站稻的沃土。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小站稻就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

然而这一知名大米品牌,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衰落,下滑到低谷时,全市种植面积仅存11万亩。

近年来,天津市重振小站稻高端大米品牌,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良田”,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天津小站稻找到了振兴之“道”。

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品牌的打造要靠种子的科技含量。

“2017年优质稻覆盖率不足全市种植面积的25%,优质品种覆盖率低已经成为制约天津小站稻振兴的瓶颈问题。天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带头人刘学军介绍,为振兴津门小站稻,满足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良种是关键。

2018年,天津出台《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聚焦品种培优与品质提升,一场“种子研发升级”行动就此展开。

每年12月,正值北方冰天雪地,天津市育种单位的科研人员要奔赴位于海南三亚的天津南繁育种基地,从播种、杂交、筛选,一直到抗病抗旱等既定育种目标,选育优质高产小站稻新品种。

今年56岁的于福安,已坚守育种一线30余年。为克服“条纹叶枯病”和“稻飞虱”这两大影响小站稻丰产的难题,于福安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培育出了具有抗性优势的品种“津原”系列。为了追求完美稻种,于福安团队还首次提出了“半弯曲重穗大粒粳稻株型育种”,对弯曲穗水稻特性进行扬弃,培育出“津原89”这一优质、抗逆、超高产的“完美稻种”。“半弯曲重穗大粒理想株型创制及小站稻新品种选育应用技术”荣获2021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提高小站稻食味也是育种的关键。天津农学院教授崔晶曾留学日本,归国后着力开展提升小站稻品质的育种攻关。他们从日本引进40个水稻品种,与天津小站稻“联姻”,培育出了高产兼具食味优势的小站稻新品种“津川1号”。经日本著名水稻专家楠谷彰人鉴定后认为,从米的外观、黏度和硬度等食味特性来看,已经超过日本食味米的品质。

“目前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天隆优619’和天津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金稻919’,在食味方面都是可以媲美国际公认优质米品种。”崔晶介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天津市育种单位选育的水稻品种已经基本覆盖全市所有种植区。墙内开花,墙外香。天津市生产的优质稻种年供种量为500万公斤左右,已成为华北最大的粳稻种子生产基地,种源覆盖京津冀地区。

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随着水情条件持续改善、品种品质不断提高,小站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恢复。在此基础上,怎样才能更好地集合优势,振兴小站稻品牌?提高技术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是关键。

为帮稻农育好秧,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津南、宁河、宝坻等小站稻生产重点区进行技术指导,从品种推广、统防统治到智能节水,全程一对一指导,为农户秋季好收成打好基础。

在天津市华铭家庭农场内一条全机械化的生产线上,由泥土和肥料混合而成的基质被均匀地洒在塑料托盘上,然后是撒种子,再覆盖一层纯土。工人将这样一个个标准大小的托盘运到温室大棚内整齐排列好,最后覆盖上地膜。在机械化操作和人工辅助之下,每盘种子只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去年,天津农科院小站稻科技服务站的农技专家告诉我们,育出了高产水稻新品种,每亩会比普通水稻增产30%以上,所以我们今年就下定决心要试种一下。”农场负责人樊希华表示,“今年我们试种了200亩,不出意外的话,预计亩产能达到1100公斤。”

育好秧苗,只是第一步,为确保水稻丰产,在生产环节也要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

“我们在小站稻核心种植区及高标准农田内,增设了农业物联网监控设备,依托架设的气象站、生态监测设备、墒情监测设备以及服务器等硬件设施,搭建起物联网大数据管理平台。”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物联网终端实时监控,可实现小站稻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监测。

好的稻米不仅要种好,也得加工好。走进该公司的小站稻智能加工中心,一排排机械设备“整装待发”,这是公司为提高小站稻的加工能力引进的最新瑞士布勒生产线。经过原料稻谷计量和清理、砻谷和糙米精选、碾米工艺、白米分级、抛光和色选等全自动流程,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稻米的营养成分、提升大米口感,提高小站稻溢价能力。

在此基础上,小站稻也实现了“产+销”全流程智能化。在中化农业MAP示范农场内,用手机扫描小站稻外包装上的“MAPbeside”标签,即可了解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全生命周期信息。“这是中化农业推出的种植管控品牌,能够实现做到全程溯源。”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陈伟介绍。

“生态+旅游”打造农业综合体

将小站稻品牌持续做优、做大、做强,是一条长远而艰辛的道路。在品种、品牌的优势聚集下,天津还积极探索集立体种养、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模式,为小站稻发展注入活力。

近年来,在《天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大框架下,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结合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模式,鼓励农民合理利用稻田空间,发展稻蟹、稻鳅、稻虾等综合立体种养。

“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100万亩,稻渔混养达到50万亩,而其中90%为稻蟹混养。”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李志荣介绍,自2020年开始安排资金2000万元,加大支持新建稻渔混养基地10万亩,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双收。

“我们农场采用稻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前景非常好,河蟹的排泄物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水稻的品质也有所提高。”宝坻区欢喜庄村的种植大户张大爷告诉记者,稻养蟹、蟹养稻的模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去年,河蟹以100元4斤的价格销售,每亩地的收益在800元左右。”

为振兴小站稻,天津还打出了农旅融合牌。位于津南区的小站镇,借助小站稻发源地和核心产区这一特色“名片”,将农业发展与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相结合,积极开发以稻田湿地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实现了从单一水稻种植向农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走进位于小站镇会馆村的小站稻核心产区,景观栈桥、风车、架设瞭望塔映入眼帘。每年10月,水稻丰收季,来自各地的游客便可沿栈道直达稻田深处,感受稻香文化。“很多游客向我们预定稻米,还有商户跟我们洽谈,想在这里建商店和餐馆。接下来,会馆村将打造民宿,努力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谈起农旅融合发展,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兴致勃勃地说道。

在会馆村的小站稻作展览馆内,记录着稻作文化的进程,游客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虚拟现实等多场景体验,亲身感受水稻种植。

当前,天津正加快重塑小站稻品牌辉煌,以实现小站稻的全面振兴。

(记者 侯雅洁)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农旅融合 天津小站稻 黄土高原 特二级优质米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